你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业界动态
中国科学报:把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
【日期:2013-09-09】

科技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.97%。纵观近几年,这一数据一直以年均高于23%的速度增长。

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与日俱增,中国科技界走出了粮草短缺的时代。 钱袋鼓了,投入多了,分蛋糕成为摆在决策者与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不患贫而患不均。近年来,富教授穷教授的争论,数次引发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的讨论与反思。与此同时,富者愈富、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也在上演。不容否认的是,科研经费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,已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界的创新步伐。

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,但投入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。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%左右,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该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10%,有的甚至高于20%。科研经费使用中见物不见人,在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,大头是用来养人的。而我国科研经费90%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、会议费、出差费,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,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。

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齐让曾表示,过多的经费分配口袋,使从项目的申报、评审到验收花费大量的精力,以基础研究为例,就有科技部、中科院、自然基金委、教育部、地方等多个口袋。科研经费口袋过多,导致重复立项、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频发。

有学者直言,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大量的项目经费,认为与有权势的官员以及他们钟爱的少数强势科学家拉关系,比做好研究更重要。这种靠跑关系主抓人脉争取项目的现象,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科研立项的初衷,致使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过程呈现优不胜,劣不汰的坏局面。

虽然说,没有钱搞不了科研,但如果掉进钱眼里也搞不好科研。曾经,段振豪事件打开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漏洞至今难以闭合;曾经,浙大教授被控侵吞千万元科研经费的消息,让一位在美华人科学家感慨国内的科学家真是好当
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表示,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分配机制,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同等重要。因此,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,真正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、国富民强,必须完善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体系,避免万亿元科研经费沦为硕鼠的围城

完善科研经费分配,需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,逐步弥补历史欠账。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,将国家发展引入到拥有核心科学技术、拥有核心原创能力层面上来;制定每年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目标,逐步实现到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达到10%;继续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试点工程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研究项目,结合基础研究的长期性、积累性和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,优化投入结构。

完善科研经费分配,需要建立以人为本模式,扭转重物轻人误区。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固然需要科研经费来锦上添花,但初入科学殿堂的科学新兵更需要及时雨的滋润。应将人才建设置于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,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结合,增加项目资助中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支出,同时尊重科技工作者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。

完善科研经费分配,需要完善竞争体制机制,让项目申请回归科研本位。科技管理体系要从国家需求、科学规律出发,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避免少数人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,压缩权力寻租空间,彻底移除大项目不审,中项目小审,小项目大审的恶象。科学的颜色是诚信。美国很多大学开设科研职业道德课程,芬兰、挪威等国也特别注重科研项目批准时对团队诚信程度的考量。一个团队或者个人一经发现以科研经费自肥,便在同行中身败名裂,吃不上科学饭。这值得我们借鉴。

数以万亿元计的科研经费,汇集了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梦想,而经过严格的制度设计,外加科学人伦的自我约束,科研经费就很难沦为唐僧肉。只有让这些宝贵的经费经过科学的决策、透明的分配、合理的使用和严格的监管,使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创新驱动战略才能扎实推进,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才会美丽绽放。


上一篇:萧山科技城正式成立
下一篇:服务基层 大力推进区域创新